《还是冇得板眼》

1.

车上常放着两本书,一本是余秀华的《摇摇晃晃的世界》,一本是大卫.赫恩的《摄影师手册》。

余秀华的诗翻完了,偶尔也会拿起来默读几句,喜欢她这种风格,犀利、直白、直捣灵魂和看世界的样子,不那么一本正经;可是,能记下的并不多,所以放在手边可以抽空翻阅几段。能记得的就是那一句: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。好像提起余秀华,大多数读过诗的人,都知道这一句。就像知道:春风十里,不如(睡)你,还有: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......。人们记得的现代诗歌大都只是一两句所谓金句,不像课文里学唐诗宋词时,是要背诵的,那些启蒙诗歌朗朗上口,记得终生,随便一个二逼都会读两句,这才是传承,是文化自信。

大卫.赫恩的玛格南成员,摄影史上有什么成就我不清楚,为了装得有点摄影知识和学问,就买了这本《摄影师手册》的谈艺录。一本小册子,灰黑封面,看着装帧很大气的样子,说是告诉你如何像摄影师一般思考和行动。不幸的是,我断断续续也没看完,也没有感悟,就一直搁车上充门脸,所以至今也没弄懂摄影师该如何思考和行动,几十年了根本没进步。

2.

年前混进了武汉板眼,一个以拍本市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的摄影群体。所谓本土风土人情又是以纪实题材为主的一帮城市摄影发烧友,进圈子把控可是很严格的哦。这个群体中好多人很久以前就认识,有的还是在数码摄影刚兴起进入普通百姓之初。这一说这里的许多人都玩了2、30年了,也有人悟性高出落的很快。有的摄友确实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骄人成就,出了画册,办了摄影展、作品媒体采用、获得奖项等等。只是为他们高兴,却引不起我有什么崇拜。

可是这个武汉板眼APP好像长江的浪水,起起伏伏。说好每月出一期作品,不久就时有时无了。我想那不是编辑懒,也不是没作品,恐怕是要求太高,不一定符合纪实摄影的宗旨,而精益求精,把精求的冇得了。

亦或者是摄影师们自恃水平高人一等,不屑于民间小摄影群体,懒得投稿也说不准。摄影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艺术,文人相轻的坏思想一般的人们都有,造诣高者不稀罕这个小沟沟。何况本身每个群体也都鱼龙混杂,滥竽充数者有之,比如本尊。

也难得张老师、周老师们都是利用自己业余时间征稿、审稿、编排,很是辛苦的事,我干不来。

3.

武汉人说板眼是指一句歇后语:刷子掉了毛--尽是板眼。是指一个人有本事,本事大,本事多,像那个刷鞋的刷子上面棕毛掉光了,露出的都是窟窿眼--板眼。有时候也指心眼多。

其实武汉地方方言是很多的,吉庆街的墙上就书写了两面墙。不晓得这个摄影群干嘛要用这个词,是蛮有板眼?没搞懂,不清白。当然这是人家的事我管不着。

记得看过群里一篇推文,说的是摄影师要懂得自知之明,不要别人一称赞,就以为了不起,人家那是礼貌,自己却沾沾自喜,甚至洋洋得意。他举例说,平遥摄影展...

板眼群里转过本市摄影师谢老师的文章,放上了谢老先生拍的上世纪70、80、90年代拍的黑白照片,历史感非常强。那个时候摄影是非常非常小众的事情,而一卷胶卷的价格非常昂贵,不是普通老百姓玩的,只有专业人员或从事宣传口径的人员才能有这样的机会。像谢先生那些善于思考、把目光投向社会和大众的摄影师们用心记录当时的历史,于是就有了沉淀和积累的东西。

4.

摄影师赚钱吗?不太知道行情,估计商业摄影师、广告摄影师会是赚钱的,

至于纪实摄影师应该赚不了钱,我也不是行内人不懂。追求就好,就像爱着什么,不仅是爱好,是执着。大书店里会有摄影画册卖,贵的要死,还不能打开看。人体画册还有锁柜子里,估计是怕被人偷偷拆封了。人性就是这样,你拍的纪实片是没有什么人围观的,自己在摄影网站上面玩,晓得的。看了看发纪实片的点击率,难得有几人点击,你要是发美女特别是露几点的多的美女,点击率可就成千上万了。食色性也,老夫子早就告知的真理,颠扑不破。

但这个板眼干嘛还有拍这些无人来嗅的所谓纪实的东西呢?他们恐怕是想这是历史,是责任,是镜子,是老酒,是精神真谛。真不怕跟自己过不去。我是因为没银子去穷山恶水无人区拍风光,也没资源拍妹子,更无手艺拍广告,只好装模作样拍纪实了,好像有多神圣一样,拍的不好就顺手调一调变成青橙色或者改成黑白片,说有多自嗨就有多自嗨。哎嗨,有人就喜欢这个调调。

5.

国人的摄影观念与发达国家不一样,我们大部分人觉得,摄影嘛就是按了一下快门,不值钱。尤其现在手机拍照功能强大,“你这个相机拍的还没我的手机拍的好,把我拍的又胖又丑。”你还想要钱?

还在跑维摄影师群里待着,那是个全国的摄影师群,都是拍运动的摄影师,很多著名高手,也常看他们交流,俺水平差,只有偷师的份,还得潜到水底,不敢冒泡。那些家伙说起器材来,都是武装到牙齿。估计,相当一部分人不是以这个拍马拉松为生吧,等待打赏的或者以打赏为生的是难以为生的,组委会邀约拍摄还可以赚点小钱补贴家用。大部分人还是自娱自乐为期目的,才不至于灰心丧气。

俺穷买不起新设备,几大器材商坏的狠,每年改进性能一点点,然后推出,1-2万的高价起售,周而复始,乐此不疲,赚不够的发烧友的钱。入坑的前仆后继,好多年前一次群摄影活动,我用的是二代器材(现在还是),一个人端着三代的相机,用的大三元镜头,问我,你用的什么光圈、什么速度?你觉得是用P档还是M档......我靠,我不懂,我只晓得看天气靠估算。有钱的人真多。听一个老板说过,他们也有摄影群,每年也天南海北有模有样的出去摄影,带模特、开豪车、住五星,吃山珍海味、拍高山大海;看过一个非洲摄影展,说是摄影师花几十万租个直升飞机雇几个保镖,拍大草原狮群和野牛迁徙。想想我都咂舌,怪不得说摄影穷三代呢?原来出自这里。我们也就只这点板眼了,拍拍身边的老街老巷,装装资深文艺青年,阿Q一样。

6.

其实也是好事,爱好摄影的人多了,打麻将的人就少了,当然耍流氓的概率也增加了一点。如果把摄影看做是一项运动,而不是艺术,那样你就释怀了,你对线下摄影的种种状况就会报以宽容的态度,就像大妈们手里舞动的纱巾和优美和谐的广场舞。

都说器材不是关键,关键是你的脑袋。这话有一些道理,想想,几十年前玛格南的摄影师怎么可能用上现在这样优异的器材呢?相机镜头还分类这么的细致。那时靠“决定性瞬间”“非决定性瞬间”,出了布列松等等所谓大师。虽然现在也靠,但靠不上的时候就得靠决定性的相机还有剪裁。拍马拉松还是长焦用的多吧,你几乎不可能离得那么近,比如足球比赛,你不可能上了个标头去场上跟着运动员跑,是不?

但是我只是听说了布列松这样的,还有森山大道、荒木经惟等颇有名气的,手上还有《东京日和》这本书呢,琢磨着想看看荒木经惟拍人体,结果啥子三点也没看着。幸亏我只是自己玩相机,没啥流派可模仿。

做一个严谨的摄影师是很难的,比如和周老师去雷神山外拍,他全程都支起三脚架,我就手持。如果要阅片,肯定用脚架拍的图片更加精准,这只能说明自己的懒惰和将就,并没有把这个爱好做到更加精美,摄影也是一种对美好的追求,甚至是毕生去做这样一件事 ,才有意义,才可能有世俗说的那种成功,甚至有可能是你死去以后的成功,比如像莉莉安,如果莉莉安你不知道是谁,那么向日葵的作者总该知道吧,是的他生前只买了一幅画。你愿意吗?不是要你把手放在圣经上回答,是摸着你的心问一下自己,你是那块料吗?

7.

偶然翻到了以上的那些文字,一直躺在草稿箱里,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下的,应该在2020年底吧。所以今天把它规整了一下,丢出来。

虽然也没有什么意义,也没什么意思,权且是不想把一些费心码的字就这样扔了。虽然也是垃圾,毕竟是自己生产的。

前两天连着吃饭喝了大酒,周Y和同僚,张S和同僚。说的不过是人生如梦白驹过隙,北风在北方吹,南方有南风之类的胡话,彼此彼此,呵呵喝喝,都在为几两碎银勾心斗角、颠簸流离。最终都会一个人告别这个世界,如果想穿了就该去自杀了,磕磕碰碰,谨小慎微的一辈子,大人物做不到,小人物没啥意思。

张峰的公众号是老子到处拍,我说自己很早也想弄个公众号玩玩,名字都想好了叫老子到处跑。可又觉得自己水平太菜,还是没去弄。

有好风景就看,拍个啥啊?乃是摄影最高境界,化有形为无形,就像脑海里你沉积影像。


2022.02.02.

图一昙华林  图二得胜桥  图三东湖 图四南望山 图五荷花苑  图六牙医  图七雷神山  图八K11  图九楚城  图十植物园

评论
热度 ( 4 )

© 刘郎才气 | Powered by LOFTER